close

昨日上午獲報有位同事嘔吐,立馬現場了解狀況,還沒到現場時就接到通報說人員狀況不太對,立即決定先叫119再說。

一到現場,看到的是一位身材壯碩的年輕外勞,已經倒在現場不自主的流出口水泡沫、呼吸不正常,和護士對他呼喊已經呈現無意識狀態,護士做血壓量測、我觀察眼睛已經有血絲瞳孔縮小,一看可能是出血性中風,整體狀況看來不甚樂觀。為維持生命,做了一些事當的處置。接著後續也就等著救護車來送醫院。在救護車上救護人員,量了血氧含量用導管導出嘔吐物清理氣管以免阻塞呼吸後,也就只能交給醫生了。

一到醫院狀況更差,昏迷指數到4,醫生給予插管、做CT,判定為腦幹出血,也就是中風,不敢開刀也只能轉加護病房,看他個人的造化。在辦公室查看了資料,心中為這位勞工的家人感到悲哀,家中支柱出外打拼多年,家中經濟是否有好轉不得而知。而他放棄家庭溫暖,換來的是什麼?

到下午就傳來醫院要找人簽放棄急救等文件。然而一位外勞,在台哪有家屬?沒人幫得上忙!

在此提醒,台灣近來天氣忽冷忽熱,氣溫中午炎熱、早晚溫度下降快速,天氣變冷易造成血管收縮、血壓上升,在寒冷的天氣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脂以及肥胖、有吸菸習慣、缺少運動、有家族遺傳的腦中風高危險族群的非上班族,在冷氣團報到的日子應避免太早出門,最好等太陽出來、氣溫回升後再約伴出門運動,而且運動前要先暖身,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,例如頭暈、胸痛、心悸、盜汗等情形時,應立即停止運動。而除了注意天氣劇烈變化外,亦需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,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,以免造成血壓升高,誘發心絞痛、心肌梗塞或中風之發生。

衛生福利部公布,嘉義市民國102年度人十大死因中,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三,一年奪走115人性命,相對於其他死因就本傷害與意外事故屬於臨時突發狀況。過去有媒體披露中風放血急救,這件事,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,民眾一旦發生中風,應即刻送醫,尋求正規的醫師診治,把握「黃金急救3小時」!

如何辨別中風四步驟:一、「F」就是FACE,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,兩邊的臉是否對稱;二、「A」就是ARM,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,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;三、「S」就是SPEECH,請患者讀一句話、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;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,就要趕快送醫。四、「T」就是TIME,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,立刻送醫,爭取治療的時間,把握「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」。

35歲以上的成人,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第一次中風,導致死亡或殘疾。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一年內會發生第二次,殘障程度會比第一次嚴重,且其中四分之一人死亡。  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50歲以上。
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50歲以上。但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,需要更多人懂得調整生活型態,以預防重於治療來看待腦中風。
50歲以上有危險因子的人(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抽菸、高血脂等),醫界建議應在健康檢查中,加入超音波頭頸部血管篩檢。
而當發生症狀時,更需要懂得就醫,以磁振造影等檢查做更進一步確認,而不是不以為意,以為發麻、摔跤、看不清楚沒什麼關係,其實很可能身體正在進行小中風、或眼中風。
就醫檢查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,可考慮積極治療以預防中風,治療選擇有吃藥、頸動脈內膜切除術、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等等,健保局已於7月核准給付頸動脈支架手術與耗材。
時序進入秋冬,中風易發季節,需要您多注意自己與家人的多方面健康細節。
突然摔跤、發麻 小中風需立刻急診
常有人說,六、七十歲人禁不得摔,一摔就生病。
事實上,與其說是「摔壞的」,不如說是「小中風引起摔跤、發麻」。
不要不當一回事,應立即急診、住院觀察,以提防更嚴重的發作。
個性活潑的王老先生參加街頭活動,突然覺得口齒不清,沒辦法跟著吶喊,單側手腳陣陣發麻無力,身子有點站不穩。他認為這是激動和疲勞的正常反應。
不到一個月,老先生晚上回家,一跤跌入水溝,家人只注意到外傷,扶他去縫傷口。老先生還是不以為意,貼著膠布四處找朋友吃吃喝喝。
又一個多月後,他發生腦中風,左側身體癱瘓,從此臥病在床,成為家人沈重的負擔。
小中風來得急去得快,病人往往不以為意,以為很快恢復就表示沒事,卻不知道,這是腦中風的嚴重預警,警告身體有問題,而且還可能惡化,必須立即接受檢查和診療。
預測腦中風的重要指標
腦中風有兩種,一是血管破裂出血(出血性中風),約佔17%,另種是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,造成缺血性中風,約佔83%。
中風前兆,臨床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(TransientIschemicAttack,TIA),俗稱小中風(ministroke),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突然阻塞,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乏氧和養分,導致那個部位所司的功能暫時減退,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,供血恢復正常,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。
小中風的症狀和腦中風一樣,只是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的程度不同。小中風的症狀比較輕微,大多只持續5~20分鐘,而且會在24小時內恢復。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。
美國中風協會將小中風和腦中風的症狀分為五大項:
1.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,尤其是身體的單側;
2.突然感到困惑,口齒不清,或聽不懂別人的話;
3.單眼或雙眼視力突然模糊;
4.突然舉步困難,覺得昏眩,失去平衡或協調;
5.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欲裂。
小中風的症狀持續時間雖短,仍可能使部份腦細胞因供血受阻而壞死,造成腦部的部份功能永久受損。這種傷害有時很微細,不明顯,患者本身可能不會察覺,必須經過專家仔細檢查才能確定。
除了驗血和量血壓等一般檢查項目以外,心臟超音波和頸動脈超音波是診斷小中風的重要依據,如果需要進一步檢查,可以做磁振腦血管造影。
小中風發作後恢復,並不表示危險性消失,如不即時接受妥善診療,可能會增加腦中風、心臟病發和死亡的危險性,因此國內有專家稱小中風為「隱形殺手」。
「ㄆㄧㄚ一下缺血,就好比打一下,可能死了多少個細胞,表面上看不出來,可能一次真的沒什麼關係,但多幾次就有關係了,」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血管科主任胡漢華形容,小中風可能一再發作,症狀可能不同,再次發作傷害更大,最後甚至可能導致腦中風。
小中風發作後的第一個月到第一年內要特別注意。據統計,一成小中風病患在發作後一年內出現嚴重腦中風;三成在五年內嚴重腦中風。
台北榮總心臟科陳肇文醫師進一步指出,發生腦中風時,合併其他心臟血管或周邊動脈問題的機率達60~70%;而當周邊動脈有問題時,心臟血管或腦血管出問題的機率達三分之二。

預防小中風的飲食
除了飲食要清淡少鹽,控制熱量及多運動,控制血壓、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,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。
●每天吃一份蔬果,能使婦女中風機率減少7%,男性中風機率減少4%,根據美國1999年發表兩項大規模的長期研究顯示。
●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、葉酸、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,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。鈣能減少婦女的中風機率。
●味噌、豆腐和豆奶等黃豆製品能降低體內壞膽固醇,提高好膽固醇的含量。
●每週應食用2~4份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如鮭魚、鮪魚和鯖魚等。
●平日服用含葉酸和維他命B6、B12的綜合維他命。自我測驗
你會不會正在發作小中風?
以下10題是非題,測驗你的小中風警覺性:
1.單眼或雙眼視力突然模糊或看不見。
2.突然覺得胸口疼痛。
3.單側的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軟弱無力。
4.小中風可能造成死亡。
5.突然覺得困惑,話說不清楚,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。
6.突然舉步困難。
7.小中風的症狀通常持續超過一天。
8.突然昏眩,失去平衡或協調感。
9.突然頭痛欲裂。
10.發作時,不要大驚小怪,立刻躺下來休息就好。
解答:1.○2.X3.○4.X5.○6.○7.X8.○9.○10.X
當你有上列問題任一項可能是小中風的症狀,應儘速就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工安水電居家修繕 的頭像
    工安水電居家修繕

    工安水電 居家水電、玻璃維修

    工安水電居家修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